俄乌战争倒计时的后续可能
2025-02-27
2025年2月24日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的日子。当地时间2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提出的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中,中国、美国与俄罗斯在内的10个国家投赞成票,5票弃权,决议获得通过。
目前,战事还在继续,和平仍未降临。盘点这场已持续1000多天的战事,几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这场自冷战结束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仅深刻改变了俄乌两国的命运,冲击着欧洲大陆的安全秩序,也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俄关系
一中俄战略协作的挑战与韧性
若美俄通过谈判达成俄乌停火协议,美国可能借机拉拢俄罗斯,削弱中俄“背靠背”合作。特朗普上台后,当地时间 2 月 12 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长时间电话交流,讨论了乌克兰问题、中东、能源、人工智能等话题,还表示双方希望结束俄乌冲突并同意紧密合作。从美国角度来看,其试图通过拉拢俄罗斯平衡中国崛起,同时削弱欧洲在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然而,美俄实质性改善关系的空间有限。一方面,西方对俄长期敌视,美国两党在对俄问题上已形成共识,俄罗斯被视为西方的战略对手2。另一方面,俄美双方存在结构性矛盾,俄罗斯想要通过和美国相对对等的外交地位获得在全球的影响力,而美国难以满足这一点。受限于西方对俄长期敌视,美俄实质性改善关系的空间有限,中俄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互补性仍将维持战略协作。据央视新闻报道,在中俄外长慕尼黑会面后,两国最高层在 2 月 24 日再次通电话,就两国关系以及之后的外交安排进行了讨论。普京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对华的关系,期待双方高层保持并深化合作,还介绍了俄美接触的最新情况,以及俄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的原则立场等。中方领导人计划 2025 年 5 月访俄并出席二战胜利纪念活动,普京也将回访。这不仅仅是双方元首的普通 “互访”,也是展示中俄双方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尊重以及两国牢不可破关系的见证,对外释放出任何西方势力都无法影响中俄友谊的信号。
二中俄关系稳固
中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能源、经贸、军事、外交等领域深度绑定,在国际事务中也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种基于共同利益与理念的合作,根基深厚,难以被美国的挑拨轻易撼动。俄罗斯可能会利用美国的拉拢,在获取美国一些利益的同时,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紧密合作。这样一来,美国不仅无法分化中俄,还可能让俄罗斯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获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和资源。三中俄合作领域
- 能源领域
- 贸易领域
- 工业与高科技领域
- 军事领域
对中国制造业影响
一短期利好
随着俄乌冲突走向缓和,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市场预期将逐步企稳。天然气、原油及金属等资源品价格波动幅度收窄,有效缓解了中国制造业(如化工、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等)的成本压力。叠加欧洲经济复苏与乌克兰战后重建需求释放,中国出口链有望迎来结构性机遇:供应链扰动缓解:能源价格回归理性区间,减少企业生产计划外波动,增强制造业成本可控性;欧洲重建需求激增:乌克兰基础设施重建将催生建材、工程机械等需求,而欧盟碳关税政策推进背景下,中国高性价比新能源设备(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对欧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二长期挑战
俄乌冲突缓和背景下,中美欧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中国面临长期挑战: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对华遏制:特朗普政府或延续 “全政府” 对华竞争策略,通过升级关税壁垒(如将 301 关税清单扩展至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强化技术出口管制(如扩大对华 AI 芯片禁运范围)、推动 “友岸外包”(联合日韩重构半导体供应链)等手段,系统性压制中国高端制造业升级。产业链区域化趋势加速:欧盟通过《净零工业法案》《芯片法案》等政策,计划投入 4300 亿欧元重建本土绿色产业与半导体产能,目标将关键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降至 60% 以下。这一趋势叠加北美《通胀削减法案》的 “Buy America” 条款,可能导致中国中低端制造业(如纺织、机电产品)在欧美市场份额被墨西哥、东欧等新兴产能替代。三连锁效应
随着国际地缘格局演变,中俄经贸合作面临新挑战:对俄出口竞争加剧:若西方逐步解除对俄制裁,欧洲企业(如大众、西门子)可能凭借技术优势与品牌认知重返俄罗斯市场,挤压中国在汽车、电子产品领域的 “替代性份额”。2024 年中国车企在俄市占率达 48%,但若欧洲品牌恢复供应,短期内或导致中国产品市场份额下滑 10-15%。技术依赖风险升级:俄罗斯若转向西方技术进口(如半导体、精密机床),可能导致中国在俄 5G 网络建设、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合作项目需求收缩。例如,俄媒报道称,俄电信公司 MTS 已与爱立信重启 5G 设备采购谈判,可能影响华为在俄 5G 市场 30% 的现有份额。中国应对策略
在美俄博弈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需实施 “多维协同” 策略,具体包括:
- 强化中俄战略协作
-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 构建灵活多元的全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