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旺嘉实业有限公司 - 自动化计量类机械产品及系统,双螺杆失重式给料机,配料系统,物料输送系统,自动包装系统,单螺杆,配件,旺嘉

400-0860-662

行业资讯

公司在代理相关著名品牌产品的同时,拓展出一条设计系统方案,
并整合多品牌设备(配件)进行系统集成,逐步向创新研发型的企业目标迈进。

公司在代理相关著名品牌产品的同时,拓展出一条设计系统方案,并整合多品牌设备(配件)进行系统集成,逐步向创新研发型的企业目标迈进。

加征关税只是开始?

2025-02-08

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1日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美国的这一最新贸易保护措施在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遭到广泛反对。

直接影响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美国市场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重要出口地,加征关税后,美国进口商采购中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他们或会寻找其他国家的替代产品,或会导致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上升,削弱其竞争力。根据互联网搜索的数据,2024年,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的金额约为5246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对外总出口额的约14.6%。这意味着,这一轮加征关税直接影响了中国超过14%的出口额,将导致中国对美出口显著下降,进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若美国进一步扩大加征关税范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下降1%至2个百分点,拖累GDP增长约0.3%至0.5%。此外,美国的关税政策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重组,部分跨国企业可能会加速“中国+1”布局,将中低端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

对制造业影响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收关税对中国制造业成本必然造成影响。原本薄利多销的产品,因为这10%的关税,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为了维持利润,企业要么提高产品价格,要么削减成本。可提高价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削减成本,又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这无疑是两难的困境。加征关税将使得中国对美出口量下降,直接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订单减少,尤其是依赖美国市场的行业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受到显著冲击。
  •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和家具行业,这些行业利润率低且可替代性强,面临订单流失风险。加征关税可能导致这些行业的出口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滑,甚至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 高技术产业:如半导体和光伏产业,美国可能联合其盟友限制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导致产能扩张放缓。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还可能延缓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

中国制造业的底气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制造业也有着自身的底气和优势,不会被这10%的关税轻易打倒。

1.完备的产业体系

中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体系。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在国内就能实现完整的产业链运作,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大大降低了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是其他国家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

2.新技术、新业务应用活跃

我国新技术、新业务应用活跃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力。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一些智能工厂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加稳定,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

3.消费市场升级

消费市场升级为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制造业企业不断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4.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许多外资企业深切感受到,在中国投资不仅能享受到高效的政府服务,还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抓住发展机遇。

应对策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表示,中方多次表明了立场,始终认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此前也表示,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关税措施不利于中美双方,也不利于整个世界。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也对中美正常经贸合作造成破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 
  • 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 
  • 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 对原产于美国的附件所列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分别加征相应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面对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破局应对策略,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1.拓展国际市场,多元化出口布局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中国企业可以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例如,中国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功打开了沿线国家的新市场空间。开拓新兴市场。随着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制造业应积极开拓亚洲、中东、欧洲及日本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与中国地缘政治关系友好,有助于抵消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利用亚洲周边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例如,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可以有效规避美国的技术封锁。2.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应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关键。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成功经验表明,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制造业应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力度,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钢铁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降低能耗,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产业链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链布局,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规避贸易壁垒。3.推动内需市场扩大,增强经济韧性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中国市场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企业应通过拓展国内市场渠道(如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来弥补出口损失。促进消费升级。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例如,服装、家居用品等传统出口企业已在国内市场成功转型,并取得良好业绩。推动消费型经济转型。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应进一步推动消费型经济转型,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4.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外部支持联合欧盟、东盟等国际伙伴。通过加强与欧盟、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活动,争取在全球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带来了短期冲击,但中国制造业凭借其强大的韧性和潜力,正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通过拓展国际市场、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扩大内需市场等多措并举,中国制造业不仅能够应对当前挑战,还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未来,在风雨洗礼后,中国制造业将更加坚韧,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