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旺嘉实业有限公司 - 自动化计量类机械产品及系统,双螺杆失重式给料机,配料系统,物料输送系统,自动包装系统,单螺杆,配件,旺嘉

400-0860-662

行业资讯

公司在代理相关著名品牌产品的同时,拓展出一条设计系统方案,
并整合多品牌设备(配件)进行系统集成,逐步向创新研发型的企业目标迈进。

公司在代理相关著名品牌产品的同时,拓展出一条设计系统方案,并整合多品牌设备(配件)进行系统集成,逐步向创新研发型的企业目标迈进。

聚焦两会——化工相关

2023-03-09

图片

3,我们迎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2023年全国两会,哪些与我们化工行业相关的?一起来学习吧↓

行业数字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再次被重点提及。报告中称,2023年中国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过去五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领跑作用不断显现,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支撑。过去五年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均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

今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11项重点建设工程,并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等目标。

图片

数字中国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从2017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到2019年的“壮大数字经济”,到2020年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1年的“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2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再到2023年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已6次提及“数字经济”。提法的变化记录着数字经济成长的历程,彰显出数字经济日益重要的地位。也彰显出我国持续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材料

塑料“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治理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

可降解材料产业存在问题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吕亮功指出,尽管目前发展较快,国内依旧存在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一哄而上而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风险,可降解材料市场鱼龙混杂,社会对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认知存在误区等问题。

建议:加强可降解材料产业顶层设计,从合成材料发展和应用的全场景考虑,明确可降解材料在整个合成材料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设计和布局国家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修订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可降解材料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的标准,加强和引领可降解材料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制(修)定。

加大政策支持,推广可降解塑料应用

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问题:

一是市场使用积极性不高。与传统塑料相比,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部分使用性能与传统塑料产品相比有待提升,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使用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受限。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为2023年两会带来了《关于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郑月明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结合垃圾分类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限塑令”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引导居民更多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优先在政府部门、酒店、场馆、车站、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标志制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细化分类、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如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推广使用可在土壤环境中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避免回收难题;在餐饮外卖、厨余垃圾收集等领域,推广使用可与厨余垃圾共混堆肥的一次性餐具、垃圾袋等,降低分拣成本。

二是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终端分类体系和回收处理基础设施。在垃圾分类中增设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设立独立垃圾桶,完善标识和收运体系,在快递站等重点区域增加回收设施。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厂,建议优先考虑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工业堆肥厂,将无法循环利用的可降解制品进行工业堆肥处理。

三是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制定政策支持和推动环卫部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生产和回收处理企业,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产业链。

四是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加大对“伪降解”产品的惩治力度,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

能源方面

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布局争取发展先机。大力发展氢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长远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在顶层设计、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和产业政策扶持上加大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马永生介绍,氢能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优势。据国际氢能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用能需求,减少CO2排放60亿吨。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7亿吨CO2。2020年以来,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各地积极出台配套规划和政策,推动氢能研发、制备、储运和应用链条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建成加氢站128座,投入运营101座,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图片

目前,我国在副产氢纯化等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氢规模和燃料电池汽车总量仍然很小。我国氢能产业长远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国家层面总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已出现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二是在液态储氢等核心技术、高端材料、装备制造方面存在“卡脖子”风险。三是氢能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技术路线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四是当前“绿氢”(风光水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制氢)成本高,经济性利用较为困难。对此,马永生建议:

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坚持绿氢原则,重点围绕氢能交通、绿氢化工产业,超前加大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气储运设施、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和突破,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制定。氢能全产业链管理涉及国家11个部委,需统筹推动,建立完整、先进的全产业链氢能规范标准。

四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化工园区

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民建中央为全国两会准备了《关于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提案。该提案认为,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信息化管理缺乏统筹规划、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预警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环节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均衡、化工园区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建议:

全面开展系统对接、数据互通。落实《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以需求为导向,对标国家要求,拓展和深化现有平台的业务应用功能,形成健全完善的园区综合平台,实现对园区日常业务监管的全覆盖、标准化、统一化、智能化。

提升企业终端监测能力,夯实智慧化监管基础。发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作用,鼓励园区内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环境监测保护、应急救援管理、智能化二道门等综合云服务平台,丰富相关方和作业环节信息化管理手段,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独栋厂房限人、二道门防人”工程建设,并与园区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其他没有条件的企业可使用云管理平台对本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生产监测方面的应用。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做好环保、能源、企业营收等基础数据收集,综合利用政府安全监管、宏观经济、行业监管等各类化工产业大数据资源,对园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经济运行、公用基础设施等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实现园区企业动态监管、深度分析、细分管理,助力化工产业安全转型升级。

双碳发展


助力双碳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带来的四个建议都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相关。彭寿表示,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础材料产业有着良好基础,量大面广,对实现“稳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基础材料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都还有改进和提升空间。“基础材料行业碳排放在全国占比超50%,已经成为我国双碳发展的主战场。”在彭寿看来,加快基础材料绿色转型,对我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现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碳排放量仍然较高,碳减排空间与碳中和目标实现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受国际贸易影响,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约。必须立足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流程制造创新,强化材料变革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真正实现基础材料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到智造的根本性转变。对此,彭寿代表建议,在全国层面统筹开展基础材料产业双碳转型的系统化布局,通过总量管控、技术准入、碳排放核算,加速落后产能自我淘汰,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龙头企业引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升行业发展集中度,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碳资产”的作用,建立完善我国基础材料全过程碳交易市场,力争在全球碳交易平台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碳开放”“碳融合”有效减低“碳成本”,加速实现基础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前程壮阔,使命催征。


CHINAPLAS 2023 国际橡塑展

以“启新程·塑未来·创新共赢”为主题

将于2023年4月17 - 20日

回归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欢迎各位莅临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