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二十条看解封
2022-11-1811月11日24点,2022年双十一正式收官,各大平台、品牌亦先后发布双十一战报。值得注意的是,天猫、京东等平台均未公布2022年双十一最终交易数据。“双十一”14年来首次遇冷。
天猫表示,今年天猫双11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方面则宣布,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2年“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超越行业增速,创造新的纪录,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然而,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计算,11月1日至11日,全国快递包裹处理量同比下降10.6%,11月11日当天同比下滑20.7%。
今年双十一,购物氛围跟今年世界杯一样静悄悄。顺便说一句,你大概率不知道几天之后就是世界杯了吧?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1
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出台
一图了解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前后变化。▼▼▼
不再考虑次密接,风险管控的人数会减少,对普通人的生活来说影响更小。总体防控措施有所调整,应该是综合考虑人民生命至上、经济发展、当前疫情形势等多方面因素。
这二十条重磅措施,既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优化措施,也对各地过度防疫、层层加码的防疫举措进行纠偏。
2
不再判定次密接,减少隔离
在这二十条新措施中,有关于防控措施的具体调整,涉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和判定,以及各等级风险区的调整划分及管理。
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只需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对次密接的定义是,对于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同住、同餐、同工作(学习)、同娱乐(如棋牌、卡拉OK)等长时间密切接触人员判定为密接的密接。新规之后,次密接人群将走出防疫人员视线。
另一个明显调整是有关风险区划分,将风险区由此前“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
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
也就是再没有中风险区了。此前的中风险区的定义是,为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
根据新规,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直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此外,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居家隔离期间,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3
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整治力度
其中之一为核酸检测。新发布的防控措施要求,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
同时,原则上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并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除了核酸检测,还特别提及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以及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在这方面,地方党委和政府需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
从最近的报道来看,地方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层层加码的情况,这次的措施从国家层面对此有很明确的要求,并要求落实属地责任,这样各地执行起来会更明确,也会减少层层加码。
按新规,如有层层加码问题,则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11月15日,一向低调的石家庄,突然冲上了热搜,火遍全网!
11月14日,石家庄部分社区核酸检测网点关闭,据称是为了落实防疫政策20条中,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要求。
不仅如此,还有配套措施:地铁和公交等自11月15日起,不再查验核酸有效期,除重点场所外,不再查验72小时核酸证明!
松绑了?
石家庄,敢迈出这样一大步,真的是创造了历史,意义非凡。
不仅仅是石家庄,在“20条”推出以后,越来越多地方,开始响应。
陕西镇坪,福建福州,江西广昌,吉林延吉、安徽合肥,还有上海多地都宣布取消全员核酸……
突然之间的松绑也带来了不少的恐慌,“躺平”、“放任”的担忧蔓延在互联网。
疫情最难的时候国家都挺过去了,怎么可能在现在这种时候摆烂呢?
完全没必要啊!
还有说石家庄是探路党,是试验品的,真的是想多了。石家庄虽然很勇敢,但也是在中央的“二十条”政策指导下办事的,顶多算一个“执行力强”,并没有做什么“开天辟地”的事情。
而且石家庄一千多万人的城市,谁会让一个这么多人口的城市探路,就算真的是这样,也不可能选择石家庄,毕竟经济医疗等配套方面石家庄并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啊。
只能说谣言止于智者。
为了平息市民的恐慌,石家庄已在15日清晨恢复部分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
这不得不说一句,第一只螃蟹,吃得可真不容易啊。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4
取消入境航班熔断
在入境政策方面,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一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在疫情发生后不久民航采取航班熔断规则,最早见于2020年6月民航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的通知》。通知指出,若国际航班在抵达中国七天内出现五例或以上的阳性感染者,民航局便会要求出现病例的航空公司暂停涉疫航线一周;若阳性感染者人数达到10人,暂停时长则为四周。
在2022年6月1日,航班“熔断”规则进行过一次调整。原先航班落地一周内确诊病例达五例触发熔断,改为航班落地5天内确诊达5例触发熔断。这意味着第六七天出现的感染者不计入感染数量,降低了回国航班的熔断概率。
此次新规则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意味着即便发生阳性病例,入境航班也不再暂停。中国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此前曾对《财经》记者分析,航班熔断政策的优化,有利于回国航班的增加,对于降低国际机票的价格,方便旅客的回国都有好处。
相应地,对入境人员的隔离政策也有了调整。新规将此前“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这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流动,方便旅客进入中国。
从新冠病毒本身的特性来说,虽然传染很快但潜伏期变短,将入境的隔离时间减少也是考虑到病毒的特性,科学防控。
5
防控二十条对各行业影响
-
医疗保健
“二十条”优化措施着重强调了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储备的重要性,将有更多的国产新冠病毒疫苗加速获批,有望进一步打开广阔的新冠疫苗市场(预计最高可达240亿元)。“二十条”优化措施还强调要做好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市场规模预计最高可达210亿元),这应会利好新冠肺炎小分子药物公司。预计2023年新冠肺炎小分子药物储备的市场规模最高可达210亿元。
- 旅游
防疫措施优化将直接利好国内旅游需求,其中短途旅游需求应会复苏较快,而长途和跨省旅游需求要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则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的实施细则落地。预计2023年下半年出境游需求将会回暖。
- 消费
消费行业的主要受益者包括餐饮、白酒、体育鞋服板块。随着“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出台,餐饮公司有望迎来消费客流和堂食需求的强劲反弹。加上餐饮公司已经采取措施严控成本,这应会撬动经营杠杆,大幅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市场对特定品牌扩张潜力的信心。白酒和啤酒行业的增长驱动力包括即饮消费复苏以及聚会恢复正常后带动白酒的礼赠需求反弹。此外,“二十条”优化措施应会加快新兴产品(如次高端酱香型白酒)的渠道去库存,促进经销商盈利能力恢复,驱动行业重返每年出厂价合理上行的增长轨道。预计体育鞋服行业的经销商与品牌将对订单和店铺扩张持更加乐观的态度。随着终端需求逐渐复苏,以及库存水平在2023年年中左右好转,OEM供应商也有望受益。
- 汽车
10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基本环比持平。展望未来,一系列举措可以利好整车厂、零部件厂商、经销商等整个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营收增长。
- 电池产业链
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兴趣有望增强,进而改善需求,并支撑电池及电池材料需求。预计电池厂商(尤其是二级供应商)可能是需求上升和成本下降的最大受益者。锂电行业方面,我们预计产能扩张有助于缓解供求紧张局面,并遏制锂价上涨。此外,正负极厂商因定价权较弱,利润率较低,因此受益程度较低。
- 新能源车零部件
6
落实防控二十条
防控二十条是针对疫情防控形势的新变化、新冠病毒变异出现的新特点,并基于近三年来各地防控经验的总结,因时因势作出的优化调整。这既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二十条措施的出台,决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
二十条措施不仅不是“躺平”,而且是要求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在二十条相关措施中,既有“减法”,也有“加法”。“减”的内容包括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调整对风险区的划定、取消航班熔断机制、调整隔离时间等;“加”的内容则涵盖了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保护等。中国是个庞大的社会,疫情防控是众人的事,有时候难免“众口难调”。值得强调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三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根据具体情况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才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前新冠病毒仍然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们更需要把二十条的各项优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坚决守住不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底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